close

周遭的腳步過於匆促,我被迫快速成長、學習世故,以及...捨去自我;也因商學院的背景,學習的歷程告訴我:追求利益極大化、複製所謂的成功,及為自己鍍上光鮮亮麗的經驗,卻忘了溫柔的看待世界。

 

於陌生的城市,開始偽裝了自我,適應著欲抵抗卻又不得不接受的冷漠。但在接觸「永續」後(這個故事要說到2014年參與全球綠人協會台灣分會中英自由翻譯小組的故事了!),顛覆了我對於一切的想像,它在考量社會及環境之下,取得平衡以獲取經濟利益,它是如此溫柔的對待世界的人、事、物,也讓我重拾了對社會的關注。

 

但卻在二年的認識後,我開始質疑了它,於現今社會的執行,從非政府組織、社會企業,甚至政府儘管近年致力於推行關於永續計畫,卻又頻頻受阻、不被民眾接受,那僅有微薄之力的我呢?我又能做甚麼?是否我錯了?

對於它的失望,我於今年(2017年)盛夏選擇再相信一次,前往歐洲學習永續,渴求有不同的發展、想像,甚至改變未來。

 

在比利時的十天,我看見該國人民對於永續的重視,也因歐盟坐落於此,組織從「政策」面推廣,透過對話框(民眾、政府、組織的連結),以及跨組織聯絡網的合作與專業能力互補(例如:研究、調查、策略),以讓他們的聲音得以被歐盟聽見,提高議題重視度,並被討論、規範至相關法規,有著地緣的優勢,大型組織的歐洲總部皆設立於此,例如:氣候行動連絡網(Climate Action Network European)、歐洲環境政策機構(Institute for European Environmental Policy),以及歐洲獨立工會聯合會(The European Confederation of Independent Trade Unions),他們關切著永續的環境、氣候、人權,以及經濟發展概況不等。

 

而於創新國度的水之國,荷蘭人將永續實務化,以社會創新、社會企業,以及社會育成中心的方式運行,透過相較完整的商業模式與創新思維,解決環境問題。除此之外,政府在永續政策上有所作為,輔以企業能夠運用創新的優勢,應用於發展上。以實例來說,De Ceuvel是在舊工業區的公開競圖比賽,目的在於解決受汙的土壤外,並使空間運用極大化,而空間規劃公司(Space & Matter)獲取這塊區域的十年使用權限後,將空船鄔作為各子實驗的場域,栽植特殊植物以淨化受汙的土壤與水質,並打造循環式的水源處理。

 

十八日,我重新認識了它,開始規劃著一場小型專案,為它努力,計畫預計準備半年,最早於明年4月、最晚6月實行(關於剩食、貧窮、飢餓,有興趣的可以跟我聊聊,或許我們可以成為團隊呢!)。也在此次計畫中遇到了一群很棒的學習夥伴,他們來自不同的領域,關切著不同的議題,但相同的是我們正為世界而做些改變。

 

或許,我不夠勇敢去投入,無法捨棄世界的主流,放手一搏,但是我仍然相信永續這一部份的美好,它重新定義了我的世界。

 

歐洲旅程結束,但對於永續的追求只是一個起點。

FinalGathering.jpg

-

<<點開小驚喜>>

這裡感謝荷比團的大家在各領域的專業,補足我對某些區塊不足與認知,還有忍受我的超級厭世臉(話說其實我只是在放空或過認真想事情而已QQ),謝謝室友芝涵的陪伴、夜晚談心,謝謝妹妹奕馨陪我在荷比走透透發現新事物,謝謝Patrick規劃這趟很精采的組織參訪行程,謝謝珊珊開啟了我對永續的另一個想像(還有看到我不舒服給我巧克力的貼心),謝謝遴選營隊友麗玲姐姐在CSR(社會企業責任)的方向,謝謝青年國際沙龍的詹博凱指點了一些計畫方向,太多要謝謝的了,或多或少漏掉了誰,就這樣吧。

arrow
arrow

    kindred04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